close

2010-arch-shape.jpg 

 

 

這張卡是「變色龍」、「擬態」、「變形金剛」。

對於原型卡,最近的感覺是「唉呀,明明是角色扮演嘛。」多了這一層的體悟。

怎麼說呢?

 

在每一個面向,人會因為身份、環境、時間、場合的不同,而戴上不同的面具。

在家裡,是小孩。在學校,是學生。出社會,是上班族。

身份,在歐林的《靈性成長》一書中,可以拿來跟人格一起看。

人格(身份)喜歡確定的位置。難以接受混沌、空、不確定。

在兩個身份之間的轉換期,社會主流價值希望你趕快找到一個蘿蔔坑,好將你下定義,幫你編號。

「喔,那你就坐在第三排第四個位置。」

然後,就不管你的內心也不管你的靈魂

 

《當下的力量》也提到我們是人類本體(Human Being),而非人類做事(Human Doing)。

無所事事的悠閒自在,在社會上被標籤為懶惰、無生產力。

內化後,變成一種「一種要有所作為」的壓力。

沒做事、沒進展。自己的內心也開始不舒服,罪惡感與內疚縈繞不去。

而這樣的內疚,讓我們繼續在外在的物質世界做工。

總之,先做點什麼吧。

 

依照《奇蹟課程》的說法,這樣的內疚,是源自愛的缺如。

每一個呼喊、攻擊,都是為了得到愛。

 

很多人都知道要完全地接納自己,愛自己。

但卻又把它當成教條,覺得做不到的自己也太遜了。反而製造了另一項內疚。

在《一念之轉》中,打到我的一段話:『你還不該愛自己,除非你開始這麼做了。這些神聖的概念、靈性理念,常常變質為一種教義。』(頁390)

在歐林的書中,也有提到,要寬恕自己,倘若今天沒有活出最高的人生目的,也要原諒自己,因為你已經盡力去做。當你成長到另一層次,或說練習久了,你就會知道,那時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個情緒都是最好的選擇

 

 

嘩啦拉。喵。

 

一開始你可能需要安靜的獨處來做內觀、冥想。

今天,練習一天什麼都不做。

好好地悠游於空吧。

可以記錄一下這天的情緒與想法,可以用來審視自己的心態。

這是剝洋蔥的過程,一層一層來化解小我。

 

漸漸地,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覺知與清明的意識或說奇蹟心態。

每個鐘頭,暫停一下。

詢問聖靈你在嗎,或者深呼吸。

便可以在每種活動或不動中,安心自在。

偶爾不自在,也無妨。

 


PS,忘了在哪本書提到,好像是《人生畢業禮》。

化解小我的過程像是剝洋蔥,剝了一層,沒什麼感覺,還是看得出這是一顆洋蔥。直到最後連中間的沒了,才知道小我根本不存在。

社會化的過程,是一連串的加法,我的個性、人格、特質、身份、喜好、興趣。

而化解小我的過程,就是減法。

增加的時候,小我的「自我感」增加,覺得自己有所成就。

化解時,小我的「自我感」感受到危機,逐漸體悟了本體的平安與無所作為的祝福與喜悅才是實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海遙 的頭像
    海遙

    into the blue, again

    海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