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icorn Cards_0016_Image (18).jpg.jpg    


 

什麼是情緒要給我們的東西?

 

 

情緒是內在的受傷小孩,他只想要愛與注意。當你不理他,一開始他會嘟嘴巴,後來他就在地上打滾了。

 

 

練習身心靈,並不是說你完全不能有情緒。而是,在情緒來時,要保持覺知與抽離的觀察者角度:『喔!這時我有這個情緒哩!為什麼我會有這個情緒?他想要告訴我什麼?』藉由認出情緒,以慈悲的態度擁抱他,『喔。乖乖,沒事了,我知道。我愛你。(來!笑一個。)』然後釋放他。同時,你自己可以做選擇,你要繼續保有這個情緒,或者你要讓他離開。請記得一點,你沒有愛他,或他沒有感受到你的愛,他是死都不會離開的哦。

 

 

要記得你的情緒,你的信念都不是真正的你。他們只是一條河流上的花瓣或可樂罐,真正的你是那條河流,是那個覺知者,是那片大海。

 

 

至於抒發情緒的管道,抱怨是一種,等心情沈澱後再好好溝通也是一種,生氣也是一種,重點是你抱怨或生氣的目的是什麼?是想要解決問題(良好溝通),還是只是抱怨(他真糟糕,,我是個受害者,要別人同情你,站在你這邊)?

 

 

其實一切的答案只有一個就是愛。愛自己的每個部分每個情緒每個情境。每個人都有一些陰暗面,那就要拿出來給太陽曬曬,一切就會暖烘烘的哩。當你不想拿出來曬太陽時,也要原諒自己哦,不要太苛責自己,每一次的決定都是最好的決定。 

 

 

(上面是我寫的。烏嚕嚕。)

 

(昨天靈感一現,想把目前學到的東西,用平易近人的小故事來說明。希望藉此回饋給世界,希望有很多人可以因此接觸到自己的內在光明,找到自己的答案。每個人心中都知道一切的答案的哩!烏嚕嚕。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75375 (詳情可以看此書:靈性煉金術,內文一)

 

 

當他談到情緒的時候,更是精闢無比。他說,感受(feelings)是我們的老師,而情緒(emotions)則是我們的孩子。情緒在我們的身體中有著清晰的顯化(表現);情緒是一種對「不能夠理解的事情」的能量爆發,所以它不應該被批判或壓抑,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情緒看成是需要關注、尊重和指引的孩子。    

而所謂的靈性煉金術,就是邀請情緒完全的來到,在我們身體的各個部分去體驗它,但同時又站在很中立的角度去觀察它。這樣的意識狀態就是療癒——以理解去擁抱自己的情緒。這真的是非常精確的教導。... 

 

那麼該如何處理自己或孩子的情緒呢?

情緒不應該被評斷和壓抑,它們是身為人的重要部分,所以必須被尊重、被接受。你們可以把自己的情緒看成需要關注、尊重和指引的孩子。

 

情緒最好被看成一股向你祈求療癒的能量。所以,不被情緒完全席捲是非常重要的,你們應該採取中立的態度來觀察它。保持意識很重要,可以這樣說:你們不該壓抑情緒,但也不應被情緒淹沒,因為被情緒淹沒,完全認同情緒時,內在小孩就變成將你們引入歧途的暴君。

 

對於某個情緒,你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允許它進入,去感覺它的各個面向,卻不能失去意識。例如憤怒,你們可以邀請它全然地存在,在身體幾個部位體驗它,但同時又站在中立的角度觀察。這樣的意識就是療癒,此刻,你們以理解擁抱自己的情緒(情緒基本上就是一種不理解)。這就是靈性的煉金術。

 

我用一個例子解釋一下。你的孩子膝蓋撞到桌子,覺得很痛、很懊惱,邊尖叫邊踢桌子,因為他對桌子很生氣,認為是桌子造成他的痛苦。

 

此時的情緒引導意思就是父母首先要幫助孩子定義他的經驗:「你現在很生氣,是嗎?你現在很痛苦,是嗎?」定義是很關鍵的,這樣一來,你們就將問題的根源從桌子轉到孩子自己身上。「不是桌子,而是你覺得痛,是你自己在生氣。是的,我了解你這種情緒。」

 

父母用理解和愛擁抱了孩子的情緒,而當孩子感受到理解與認可,他的憤怒就逐漸消失了。身體上的疼痛也許還在,但是對疼痛的抗拒,也就是憤怒,這時就被消除了。孩子在你們眼中讀到了慈悲和理解,這可以放鬆並撫慰他的情緒,而那張桌子,也就是引發情緒的原因,就不再重要了。

 

在以理解和慈悲擁抱某個情緒時,你們將孩子的注意力從外在轉向內在,教會了這個孩子為情緒負責。你們讓他知道,他對外在刺激(也就是觸發情緒的事物)的反應並不是固定的,而是有所選擇。你們可以選擇不理解或理解,也可以選擇反抗或接受,總之你們是可以選擇的。 

 

這對你們自己的情緒(你們的內在小孩)也同樣適用。允許情緒進來,為它們下定義,然後努力理解它們,意味著尊重並珍惜自己的內在小孩。從外在轉向內在—也就是為情緒負責—有助於創造一個不想再傷害別人,也不再覺得自己是受害者的內在小孩。那些很強烈的情緒,不管是憤怒、悲傷或恐懼,總是帶有無力的成分,也就是覺得「自己是外在境遇的受害者」。當你們不再把注意力放在外在環境,而是放在自己的反應和痛苦上時,就不會再把外在世界當成情緒的起因。你們不再關注是什麼事物引發了這個情緒,而是完全轉向內在,對自己說:「好的,這不過是我的反應,我了解這是因何而起,了解我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而我會支持我自己。」

 

向內面對情緒,會帶來自由。這的確需要某種自律。放掉「外在實相是邪惡之源」的念頭,並且完全為自己負責,代表你們承認是自己選擇以某種方式來反應的。你們停止爭辯誰對誰錯、誰應該為什麼事受到責難,就只是放掉了整個不在你們控制之內的事件鏈。「我完全意識到是我自己選擇要這樣做的。」這就是負責,就是勇氣!

 

這裡所需的自律是指你們放棄變正確,放棄成為無助的受害者。你們放下覺得憤怒、被誤解,以及其他所有「受害者狀態」的表達方式—這些表達方式有時會讓你們感覺良好(事實上,你們常常很珍惜那些最困擾你們的情緒)。負責是個謙卑的舉動,意味著即使在最脆弱的時刻,也要誠實面對自己。

 

這就是你們被要求的自律。同時,這樣轉向內在也需要最高程度的慈悲。你們準備好要當成自己的創造物去誠實面對的情緒,也需要溫柔的理解。「這一次你選擇了憤怒,不是嗎?」慈悲會告訴你:「沒關係,我能理解,並且原諒你。也許當你更清楚地感受到我的愛和支持,下一次就不會做出這樣的反應了。」

 

這就是意識在自我療癒中的真正角色,也是靈性煉金術的真正意義。意識不會對抗或排斥任何事,而是以覺察包圍黑暗,以理解圍繞不理解的能量,因而將普通金屬轉化為黃金。從本質上來說,意識和愛是一樣的—變得有意識意味著允許事物存在,並以愛和慈悲圍繞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海遙 的頭像
    海遙

    into the blue, again

    海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