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humb03.jpg  

 

修行是什麼?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不容易。這問題,跟探問「如何做人」基本上大同小異。

我不會說自己是修行人,當然也不會說自己不是。修行這個詞,跟「文藝青年」一樣已經氾濫到,意義歧異到天涯海角都撈不回來了。

例如,很久遠之前我與朋友的對話:

「我覺得你是文藝青年。」

 

『不不不,我不是。』

「通常真的是文藝青年的人,都會說自己不是。」

『……ORZ』這坑挖了後,好像必死無疑!

 

替換一下:

「我覺得你有在修行。」

 

『不不不,我沒有,我只是一個凡人,跟每個人一樣。』

「通常真的有在修行的人,都會說自己很平凡。」

『……ORZ

 

恩,懂了嗎?

前陣子有人問我看哪些書,我會說:「喔!跟自我情緒管理有關的書啦!」這時如果對方繼續追問,就會說「因為自己脾氣不好,所以才想要看這種書。」對方大概就會安靜地離開。

 

至於何時要用到2012的專有名詞:開悟、覺醒、靈性成長、無條件的愛、真寬恕。那還是先測試一下對方是有也有這樣的文本脈絡,不然搞到後來,對方聽不懂就算了,連自己也進入了知識紗帳中,拼命地想要解釋清楚。

然而,真理是需要靠體驗的,光靠言語只是隔靴搔癢,某書(好像是奇蹟課程)有說「語言只是象徵的象徵」,恩,請別問我象徵的象徵是什麼,我的理解很淺白,隔了二層紗幔後,讓人霧裡看花看不清。

 

那就不談修行了。

畢竟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在人間修到什麼程度,依照每日你對自己的日常觀察,這是個人的自由心證;也只有上主知道你根本就完全神聖不用修,如同上主當時創造你的圓滿幸福,這是靈魂層次上的真理。

 

來談做人吧!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誠實,表裡一致。對自已的感受、欲望、想法誠實。願意面對自己的各個面向,然後再有意識地選擇,要留下這些慣性還是放下這些習氣。

『你想要什麼?你想成為怎樣的人?你最願意放棄什麼?你最想擁有哪方面的才華?你期待這輩子留下什麼?你期待這一生能夠給自己帶來什麼?』

 

光是尋找這些「自我實現與自我成就」相關問題的解答,就需要花前半輩子的時間去往內自省了,當然,一路尋找的過程,也需要投入練習的時間與精力。

 

然後再問:『你想要與朋友、家人、伴侶如何相處?你想成為怎樣的朋友、家人、伴侶?你最願意放棄什麼?你最想擁有人際關係中哪方面的特質?你期待這輩子在朋友、家人、伴侶心中留下什麼?你期待這一生能夠給周遭的人帶來什麼?』

 

希望不要等到當你功成名就時,才發現周遭朋友全部人間蒸發,那時重新聯繫也不算太晚啦。反正,這是你的選擇、你的人生。但如果可以的話,建議還是將情感的經營與拿捏納入日常的行程中咩。



付出關心的同時,不要太跋扈。保持距離的同時,不要太疏離。
從互相平等與互相尊重的心出發,然後這個練習題大概需要花後半輩子的時間去反省與練習。

 

最後,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不能說跟任何人都無關,但只能說跟你最有關,而且這是個無法逃避或無法推卸的必修課,是你身為一個人的唯一責任。

所以,別問任何人,請自己決定吧!



pic: Le Ballon Rouge(The Red Balloon) 1956 Albert Lamoriss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海遙 的頭像
    海遙

    into the blue, again

    海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