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閱讀奇蹟課程之前,究竟需不需要導讀、入門書或教戰手冊?
我提供一下自己唸書的順序與一些感想給大家參考一下。
去年十一月念了「告別婆娑」(可以說是奇蹟課程的通論概觀),之後斷斷續續地念「奇蹟課程」的正文。同時也念了歐林、靈氣、印加、奧修靈性按摩、心理治療、天使、自然療法等等。然後,這樣跑來跑去的狀態也讓我念到正文第九章左右,不過沒有做學員手冊練習,因為那時的我想說先來瞭解核心之後,再來練習吧(現在想想是小我的思想在後面呼嚨,嘿嘿)。到了今年四月五月就有一種怎麼越來越多課程名目,有窮盡的可能嗎?值得去窮盡嗎?這麼多的課程已經目不暇給到令人眼花撩亂眼睛變成寫輪眼(火影忍者)。那時就想,我要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今年七月以後,就主要以閱讀「奇蹟課程」為主了。
我喜歡深究求知,覺得要好好瞭解奇蹟課程,於是七月中看了「人生畢業禮」也再看了一次「告別婆娑」,並且興起找奇蹟中文網的導讀書籍來看的念頭,七月底看了若水老師寫的「點亮生命的奇蹟」來看,有一段覺得很卡很莫名其妙,為什麼會說念奇蹟課程的人一開始會有一點不舒服甚至想燒書的衝動。於是我回想自己的經驗,去年剛開始看時好像有一點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不舒服的感覺(被置入性行銷後也想不太起來了),只覺得跟歐林有點不一樣,可是大部分核心觀念是相通的呀。然後,「點亮生命的奇蹟」看完後的隔天,我開始了學員手冊的第一課練習,在此也要謝謝若水老師這本書,讓我下定決心好好操練。八月九月又念了「斷輪迴」、「無條件的愛」、「一念之轉」,奇蹟課程中文網出的幾乎都看了。
奇蹟課程是一門需要練習的課程。正文、學員練習手冊、教師指南、補編。就是一套完整且融貫的架構。練習主要是針對熱愛思想批判的西方理性主義者而設計的,可以一步步化解思想、判斷、評判的層層面紗。倘若你是感性取向者,看的時候便覺如沐春風怡然自得,認為放下思考很容易,因為本來就很少思考啦。
以念哲學的經驗來說,一開始可能會讀一些導讀書(第二手資料)作為導引,但是要對導讀書籍中的想法和立場保持一點距離,因為這是別人的經驗與詮釋。然後,進入原典(第一手資料)時,要以自己的感受為主,相信自己閱讀的經驗與體會,偶爾可以將導讀拿來參照,導讀可能只是另一個視野,不要以為你的經驗與導讀不同就是自己有問題或寫導讀的人有問題。在文學批評中有作者已死的概念。讀者閱讀時當下的感受才是最重要,沒有誤讀這回事,你的理解就是當時你能想到的最好的理解方式,或者說你的感受就是當時你能感受的最好方式。每次的閱讀都會進入另一個視野,因為每分每秒你都在成長擴展。
奇蹟課程是一部需要不斷在生活中練習的操作課程。每一次閱讀會更深入你的內在,每一個練習也會帶你到更高的視野。
「你就是答案」和「人生畢業禮」中,Raj非常重視連結與傾聽,其實就是時時刻刻保持覺知的態度。「盡信書不如無書」,智慧是來自體驗,而非知識。你絕對有能力依循內在直覺來判斷書中的字句是不是來自無條件的聖愛。在與他人閱讀經驗相比較之後,也不需要去說服他相信你的經驗。每一個人的閱讀經驗會依照他的人生步調一步步向上與向內開展,聖靈絕對有修正的能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所以,倘若你要問我閱讀奇蹟課程前需不需要導讀、入門書或教戰手冊,那就看你自己啦。假設你覺得你自己很容易受到他人想法的影響,就不要看導讀書籍,直接進入奇蹟課程吧。假如你想要先瞭解概觀,可以念「告別娑婆」。
重要的是在閱讀時保持覺知,相信自己的內在訊息。(閱讀任何書籍基本上都是這樣的,看小說散文先不要看序跋,練習相信自己的感受與接收到的意象,之後有空可以在看看序跋,不看也沒關係。)(還有接觸到他人對成功或幸福的定義時,也要想想這成功與幸福的定義是否也是你真正想要的呢。在傾聽內在後,如果你真正想要的跟主流社會一樣,那就去追求吧!如果不一樣,那也去追求吧。)
以上。上主的平安一直籠罩著你。